首页 栏目首页 > 创业 > 正文

精进之路中流击水,您永远可以相信宇宙行!

2023年8月30日,有“宇宙行”之称的工商银行( 601398.SH )上半年业绩揭晓。

工商银行既是银行板块龙头,更是A股利润最高的公司、市值高达1.6万亿元的“巨无霸”。因此,它的业绩对银行业乃至整个市场,都有风向标意义。

这份新鲜出炉的2023年中报,透露出哪些投资者不容错过的信号?


(资料图)

业绩保持稳健底色 核心指标保持同业最大增长

财报一经出炉,市场纷纷感慨:“宇宙行”业绩还是那么坚挺!

数据显示,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89.06亿元,继续引领行业;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37.44亿元,同比增长1.2%,在当前国内经济处于复苏阶段、工行自身利润基数最大的情况下,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,1.2%已经非常难能可贵

众所周知的是,工商银行在内的六大行,一直是A股市场分红派息最“豪横”的公司,2022年,工行更是唯一一家现金分红总额超千亿元的银行。面对上半年良好的利润表现,工商银行的绩优股价值想必会得到不少投资者的追捧。

规模增长方面,“宇宙行”依旧稳步扩张,毕竟它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中流砥柱。

截至2023年6月末,工行总资产增至43.67万亿元,半年间增长了超10%,存贷款增量均为历史同期最高。

BT财经回顾过去中报发现,近5年工商银行总资产增速区间为6.11%到10.41%,可见2023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仍维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

发放贷款方面,上半年,工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了将近2万亿元,同比多增3876亿元。据《上海证券报》统计,工行上述两个指标的表现,都处于同业领先水平。另外,工商银行的债券投资总量、增量、新增投资额等指标,也都保持在了市场首位。

资本充足率是近年不少银行关注的重点,尤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下滑成为困扰一些机构的问题。在这个指标上,工商银行没有太大忧虑。

一季度末,工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.70%、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5.22%、资本充足率达18.79%,不仅均满足监管要求,而且在全球大行的排名中也靠前。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上半年末,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维持在18.45%的较高水平,仍保持领先,可以说明工商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没有资本充足率之虞。

工商银行行长廖林也在8月30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点评称,上半年工行交出了一份“好于预期、稳中提质的中期答卷”。

息差承压但处于行业较优 精细管理支持未来合理水平

需要直面的问题是,工商银行、乃至整个行业都面临的经营挑战仍在,那就是在降息的背景下,净息差收窄、进而侵蚀银行的盈利能力。

例如早些时间公布业绩的另一家国有大行建设银行( 601939.SH )上半年净息差为1.74%,较一季度进一步下滑4个基点。股份行龙头招商银行( 600036.SH )上半年的净息差也较一季度继续下滑6个基点。

来看工商银行,上半年利息净收入近3370亿元,同比下降3.9%。净利息收益率(净息差)录得1.72%,同比下降31个基点。但从环比来看,净息差较一季度公布的1.77%下降5个基点,降幅有所收窄

工商银行对息差压力曾经作出正面回应。年初的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,工商银行行长廖林从资产、负债两端,分析了行业息差承压的问题,资产端主要是由于市场报价利率整体下行、质量和定价上平衡问题、市场按揭需求弱于往年等因素,负债端则是客户存款偏好变化较大、定期的结构和比例大幅攀升。当时廖林行长展望,预计行业息差还将保持收窄态势,2023年反弹具有一定压力。

但值得注意的积极信号是,时间来到年中,机构们对息差压力的展望,已经显示出更多的乐观情绪。

虽然6月和8月两轮降息令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不减,但是8月的LPR非对称下调、5年以上LPR利率维持不动,对银行息差的冲击已经大幅减弱。东莞证券等多家机构分析均认为,上述非对称下调,体现了央行维持银行合理利润的意图,并预计新一轮的存款利率下调或将到来。有机构点评道,此次(8月的)降息,对于银行业来说,推动市场强化经济复苏预期的意义,远大于净息差的负面影响。

政策端的暖风也阵阵吹来。不少机构注意到,央行在第二季度《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中,对商业银行的表态从“向实体经济让利”,转向了“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”。在市场眼里,这也是对维持银行利润稳定和净息差的支持。

中信建投在8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的观点具有代表性:此前,A股银行估值承受着“政策和经济的双重压力”,其中让利实体经济是政策压力的核心;而上述央行表态对于商业银行合理净息差和净利润水平的支持,是“政策底”的积极信号

“银行板块的修复,是一个波折和希望交织的过程”——正如机构分析,除了维持稳健的经营,银行还肩负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。因此,净息差趋势的改变,值得市场多给一些时间、耐心等待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有券商推荐关注的投资主线之一就是国资背景深厚、低估值、高股息、经营稳健的国有大行。

风控能力成为亮点 不良率较低、拨备覆盖充足

再来看风险管控的相关最新数据。

资产质量方面,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,截至2023年6月末,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.36%,较上年末下降0.02个百分点。同期,该行逾期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.04个百分点,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的“剪刀差”连续13个季度为负,显示出资产质量的稳定性。

据悉,工商银行正通过加强入口、闸口、出口等关口的闭环管理,来系统抓投融资组合风险的“防、化、治”。另外,工行的智能化水平、尤其是风险控制智能化水平近些年也在持续提升,借助金融科技的优势,工商银行加强工银融安e系列风险管理智能化平台建设站在科技前沿,深化大数据、大模型应用,赋能业务发展、强化风险管理、提升风险数据加总和管理能力。

值得细看的是工商银行对投融资投向结构的优化。和此前财报公布的内容相一致,上半年,工商银行继续在它擅长的主责主业上发展,持续加大对制造业、科创、普惠、绿色、涉农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。

尤其是制造业,2023年上半年工行对这个方向的贷款余额突破3.6万亿元,保持领先。无论是从贷款余额还是增量来看,工商银行对制造业的支持都是银行业第一。另外,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、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2.3万亿元、普惠贷款增速32.2%、涉农贷款增速20%。

6月末,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升至218.62%,较2022年末上升了9.15个百分点,环比来看和一季报的213.57%也有所提升。国联证券在研报中曾指出,拨备夯实既反映了公司安全边际充足,也意味着后续反哺利润的空间大

新增长动能不断释放 预计未来实力将继续领跑

除了营收、利润、资产等“硬指标”的比拼,工商银行“软实力”的提升,近些年也受到了市场的关注。

首当其冲的亮点,就是工商银行在政务(G)、产业(B)和个人(C)服务联动的优势,也被称为“GBC+”的客户生态价值循环。

国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,客户是银行经营发展和创新的支出,工商银行是客户生态建设的集大成者,从全局高度提出了“GBC”战略。

这个循环是怎么实现的呢?一方面,从政务和产业客户提供了批量获取个人客户的方式,有助于帮助工商银行低成本快速获取客户,提升个人客户规模、改善个人客户结构;另一方面,从个人客户反哺到政务和产业客户的传导也已经开始显现。

放眼全行,上半年深入推进“GBC+”基础性工程,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成效——6月末,工商银行个人客户、公司客户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、私人银行客户增量,分别超过900万户、74万户、25万户、3.6万户,大中小微个相协调的客户结构加快形成。

客户基础不断优化带动,上半年工商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、增量突破3万亿元,个人金融资产余额突破20万亿元,这些指标放在全行业来比,都处于领先水平。

还有机构看好“GBC+”战略的协同效应,也会让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,实现价值循环。

在绿色金融方面,工商银行近些年的工作也可圈可点。

为响应推动绿色金融概念,工商银行在2022年11月发布了品牌“工银绿色银行+”。2022年底,国有六大行的绿色信贷余额总计达12.55万亿元,同比增幅达44.59%。工行、建行、农行和中行四家国有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了万亿元以上。

当时,工商银行3.98万亿元的绿色信贷余额是六大行中最高的,且增长速度独占鳌头,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0.38%,是六大行里面唯一一家增速超过60%的。

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中,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大关,总量与增量均领跑同业。

2021年11月,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“碳减排支持工具”,用以让金融机构支持清洁能源、节能环保、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,截至2022年末,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提供资金3000多亿元,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近6000亿元。据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等媒体梳理的数据,2022年工商银行771.8亿元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规模,位于国有六大行之首,与它并肩的还有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。

从工商银行最新的业绩中,不仅能看到这家“巨无霸”的发展韧性,也能感受到它向实体经济注入活水的担当。下半年,随着改革转型潜力的不断释放,结合前期健康、稳健的业务布局,“宇宙行”的表现更值得期待。

作 者 | Han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